document.write('
')隨著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的熱播,一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經典深入人心的暖流,在全國各地頻頻涌動。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人們可以暫時忘卻工作的煩惱,拋開都市的喧囂,穿越時空,與古人來一次心靈的約會,接受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讀詩賞詩儼然成為人們調劑生活的絕佳精神伴侶。
既然是伴侶,情感的共鳴是少不了的。正如古人所言:“孕育文明,珍惜血脈,千秋畫卷水為魂;聲聲流韻,行行綴錦,意切情真詩者魂?!痹谠姼枥?,詩人“借景抒情”也好,“托物言志”也罷,都是想要通過自己的作品喚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讀者的心靈激動起來,或感到快樂,或感到悲傷,這才能將情感化作一團火焰,點燃讀者的理想,激勵讀者為之奮勇前行。
無情無義不成詩。無論是在冰冷悲涼的境地,還是身處血雨腥風的年代,詩人總愿意和正義與希望站在一起,用崇高的理想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情懷發出吶喊,呼喚人們投身到改造世界、改變環境的過程中。詩歌與情感相融,才讓冰冷的文字有了溫度,才賦予了詩歌生命的靈魂。充滿正能量的詩句,引導人要懂得感恩,要學會忠孝、仁義及愛國。
歌詠志詩言情,詩歌的定律早已走出教科書的范疇,深入到平民百姓之中,成為百姓追求理想、抒發情感的載體。人們目睹了時代的變遷,看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分享了發展經濟帶給的紅利,面對充滿朝氣的中國和詩意般的生活,詩歌無疑是表達對這個時代的熱愛、對中國的熱愛、對黨的熱愛,傳遞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強音。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詩詞熱的回歸,不僅僅是詩詞能夠打動人們的心,更重要的是詩歌帶給人們對藝術的追求和對生活品味的提升,反映了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的同時,急切期待接受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熏陶,再一次佐證了人們對當下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對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的珍視。
詩歌發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詩人是時代的驕子,也是時代的歌者,是源源不斷為人民大眾提供精神食糧的開拓者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拓荒者。國際詩歌日,筆者重提讓古代經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話題,就是要讓中國詩詞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杜劍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