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銅陵夏、商時屬揚州,秦屬彰郡,漢先后為丹陽郡春谷、陵陽縣,隋唐屬南陵縣。也就是說李白生活的時代還沒有一個叫做“銅陵”的區劃,只到唐朝末年,朝廷對南陵縣行政區域進行過一次調整,從南陵縣劃五個鄉成立義安縣,到五代南唐保大九年(951年)義安縣更名銅陵縣,始才有銅陵縣以及后來的銅陵市了。但為了古今地域大致相同而區劃名稱相異敘述起來方便,姑且稱李白到過的銅地為銅陵了。
李白一生來銅陵(銅地)共有四次。
第一次大約是在唐天寶元年(742年)李白42歲那年,這從他的名詩《南陵別兒童入京》可以得到證明。據不少學者考證,李白就是從唐南陵屬地今銅陵“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從一介平民一步登天進入唐中央朝廷的。
第二次是754年的秋天,李白54歲了,是被唐玄宗“賜金還山”,在長江以北漫游了十年以后來到銅陵的。也就在這次的寄情山水中,他結識了五松山,命名了五松山。并在《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一詩中,歷史上第一人第一次描繪出了當時銅陵無比壯觀的冶銅景象。
第三次是在755年夏天,李白55歲那年,李白為銅陵和五松山作了千古流傳的廣告——“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銅官山醉后絕句》)
第四次是761年的深秋,李白61歲,垂垂老已,從流放夜郎遇大赦歸來江南,次年便病逝于當涂。也就在這一年夜宿五松山荀大娘家,他感受到了底層百姓那份真摯、善良、奉獻。感受到了銅陵五松山人民的美好與高貴,因而寫下了一首——他詩歌中唯一一首“最杜甫”的詩篇——《夜宿五松山荀媼家》。
查閱《全唐詩》、《李太白全集》等相關書籍論文,可知李白在銅陵得詩十多數。李白存世的詩歌也不過1100來首,這足見銅陵山水人情對李白的感動,同樣也足見李白對銅陵的熱愛。
了不得而又鮮為人知的是李白對銅陵文化至少有三大貢獻。
一是命名了一座山一一五松山。這有李白的《與南陵常贊府游五松山》一詩為證。詩曰:“我來五松下,置酒窮躋攀。征古絕遺老。因名五松山?!崩畎滓簧粸閮勺矫?,另一座為九華山,那還是李白在江上遙望憑想象隨口吟出的。
二是首次用文字詩歌描述了八世紀中葉銅陵銅冶盛況,不亞于詩經記錄反映了商周先民的生活。這有李白的《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一詩為證:詩曰:“……千峰夾水向秋浦/五松名山當夏寒/銅井炎爐歊九天/赫如鑄鼎荊山前/陶公矍爍呵赤電/回綠睢盱揚紫煙……”
三是“銅陵"二字最早見于文字也是李白的首創。755年“安史之亂”后,隱居廬山的李白被節制長江中下游的永王李璘請去做幕僚,誰知太子李亨乘機上位,當了皇帝后迅速滅了李璘,可憐一心精忠報國的李白卻躺槍成了亂臣賊子的“幫兇”,李白只好在潯陽(九江)投案自首,幸喜負責審案的是詩友宋之悌的兒子御史中丞宋若思,宋若思搭救李白后并知人善任,讓李白幫他做一些文案工作。其中《請都金陵表》就是李白代筆的。表中“臣伏見金陵舊都,地稱天險。龍盤虎踞,開扃自然。
……
銀坑鐵冶,連綿相屬。
鏟銅陵為金穴,煮海水為鹽山。
以征則兵強,以守則國富?!?/p>
古書中將“銅”“陵”二字組合一起成詞的還前所未見。表章寫于757年,須知此時距離銅陵縣名出現——951年足足早了194年!雖然我們不能斷言后來的義安縣改名銅陵縣就來自李白的這一說法,但至少是李白生造出“銅陵"二字的承傳與雷同,即便同字同音而不同意,但不可否認李白是“銅陵”一詞的肇始,(我甚至疑心李白心中的銅地應不亞于虎踞龍盤的江左名都金陵?銅陵是由金陵衍化而來?)亳無疑問,這當然是銅陵縣治美妙文字靈感的源泉予以物化美化升華的結果!
在中國,凡讀過小學甚至沒有上過學的男女老少都知道李白,都能隨口背誦出幾首李白的詩,都知道李白是中國唐代最偉大的浪漫派天才詩人。李白的詩豪邁奔放,雄奇瑰麗,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而語言又“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輕快爽朗。他的詩總是電光石火,脫口而出。一首詩中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瀟灑天成,從而神奇異彩,絢麗動人!銅陵的山川風物,人情世故在李白的生命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也為李白詩歌激發了燦爛的靈感,注入了非同凡響的質地異彩。其中有兩首詩最有經典價值與意義。一是《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一是《夜宿五松山荀媼家》。
《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及《秋浦歌》17首中的其十四“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保ㄟ@首詩于唐天寶十三年——754年游秋浦時所作,《唐書、地理志》云“秋浦。有銀有銅”。此詩中的冶煉場地當為今銅陵市銅山礦一帶)十分傳神地描述銅礦冶煉場景和冶煉工人的詩歌,在李白之前還曾未見,換句話說李白是描寫銅礦冶煉的第一人!《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及《秋浦歌》17首中的其十四是中國詩歌史上寫工業冶煉的開山之作!當然這也填補了李白詩歌自身的一個題材空白,銅礦冶煉的宏偉場景不僅大大震撼了李白的心靈,也大大開闊了李白的視野。某種意義上說也為我們了解唐代中國銅文化打開了一扇窗戶,從而為我們注入了文化自信和賡續冶煉傳統更好開創未來的動力。
而《夜宿五松山荀媼家》一詩,對于李白來說更是一個特例。這是李白存世1100余首詩中唯一一首不“飄逸”的詩,見淚水的詩?!拔宜尬逅上?,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令人漸漂母,三謝不能餐?!彪S口道來,一幅幅畫面生動鮮活的映入讀者眼前,這一首詩有紀錄片的風格,有詩圣杜甫《三吏》、《三別》的回響。我以為這是李白“最杜甫”的一首詩!也是因為這一首詩,我們得知安史之亂后,江南銅陵人民生活的艱難困苦。了解了以荀媼為代表的銅陵普通百姓心地善良高潔!尤其是對照李白在這前不久寫的《贈劉都史》說自己流放大赦回來是“歸家酒債多,門客粲成行?!闭齑┲婆f的衣服口袋空空的招待那些客人,而“所求竟無緒”——劉都史顯然是沒有資助李白,要不李白總會到荀媼家吃住呢?此境此景此情,又怎不讓垂垂老已“戴罪之身”的李白“令人漸漂母,三謝不能餐”呢?如果說當年的韓信還能用日后的成功報答漂母,而此刻重情重意的李白深知自己已難以報答荀媼了。如果說《三國演義》用數頁字刻畫了一個底層百姓的善良施舍而不求回報的婦女閃光形象,那么李白只用兩句詩就烘托了一個同樣閃光的人物——荀媼!盡管這個“漂母”——荀媼有點抽象神似,但她卻是李白寫底層婦女唯一一個傳神的形象!不僅謳歌了銅陵的荀媼,也真摯地贊美了中華民族普通百姓心地善良救苦救難禮敬文化的高貴品格。
漢詩之所以美侖美奐,無非是字詞巧妙組合借景抒情,由事說理,賦形傳神,從而獨創首創、明心見性、感人肺腑,達到渾然天成百看不厭回味無窮的非凡境界。李白與銅陵的結緣,可謂是相互幸運,相互福份,相互成就。窺斑見豹,我們僅從李白《答杜秀才五松山見贈》和《夜宿五松山荀媼家》兩首詩中,就足以發現銅陵讓李白“千年未擬還”,真愛在民間,詩歌添異彩。(通訊員 吳笛)
下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