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董學仁/攝
契訶夫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沒用自己的真實姓名,據說是因為質量不高,精品太少。他自己也說過,記不得有哪一篇小說是用一天以上的時間寫成的。兩年后他26歲,又出了第二部短篇小說集,大多是他應付幽默期刊約稿的快餐作品,短小輕松俏皮,調侃滑稽搞笑,如果還那樣寫下去,就沒有后來的那位影響世界的契訶夫了。
有位老作家寫信給他,勸他尊重自己的才華,丟開按期交稿的方式,還要珍惜自己的形象,寫那種經過深思、有過潤色、精彩的和真正的藝術作品。契訶夫一看就明白了,回信說:“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將來吧。我才26歲。雖然光陰跑得很快,但是我還來得及做點什么?!庇谑?,有了他靜心三個月寫出的六七萬字的小說《草原》。這篇小說很快在彼得堡大型文學月刊《北方導報》發表,讓他進入一流作家的行列。
僅僅靜下心,還是不夠的,還要改變先前的寫作。在我看來,契訶夫先前過于追求精簡,造成了文筆枯澀,像是畫家的一支筆在畫布上抹了又抹,顏料已經枯了,應該再蘸一些,讓畫筆滋潤。這種情況在許多寫作者那里都發生過,他們的小說越寫越多,越來越合乎小說的規范,可是已經丟掉了文采,筆下的文字越來越緊,緊巴巴地不能放開。
想要放開一些,會有很多方法。其中一種,是為小說添加散文化的抒情色彩。
就像契訶夫寫《草原》那樣。
契訶夫要講一個9歲男孩坐馬車穿過草原的故事,其印象來自他小時候坐著馬車去看祖父的經歷。他一路上看到的風景和事物,還有他難以忘記的各種感覺,成了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故事必定會有散文的抒情色彩。那么,有人就要發問了:以寫景和抒情為基調的作品,可以寫得不像小說,更像一部篇幅很長的散文嗎?
這不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特別是在契訶夫寫作的年月,更算不上一個問題。那時候在長篇巨著之外的短小說,只能與論說哲理與歷史的隨筆劃清界限,與敘事散文的邊界還是一片模糊呢。
我覺得,有必要說一下小說的起源。它晚于詩歌、劇本、隨筆,隨著流動人口大量增加而出現,是因為人們有了更多的見聞和感受需要交流。他們需要講述故事性很強的事件,也需要講述故事性不強的見聞。后者就包括像契訶夫《草原》那樣的內容,離不開描述那些景色,就會有很濃的感情色彩。在《草原》里,契訶夫的文筆不再枯澀,他大段描述草原的清晨、黃昏、黑夜、暴風雨、河流、群山。他仿佛又回到童年在頓河草原旅行的那些日子:夏天的牧羊人、猶太人和教士、淡紫色的遠方、夜間的雷雨、運貨的車隊、草原上的飛禽,等等。
實際上,這種描述在進入草原之前就開始了。那時,小男孩坐在馬車上經過一個綠色墓園,想起葬在墓園里的父親和祖母。你在閱讀下面一段引文時,可能會注意到“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著的”這句話,那是契訶夫的招牌式文學語言。
“等到櫻桃熟透,白墓碑和白十字架上就點綴了許多紫紅的小點,像血一樣。在圍墻里的櫻桃樹陰下,葉果魯??ǖ母赣H和祖母一天到晚躺在那兒。祖母去世后,裝進一口狹長的棺材,用兩個五戈比的銅板壓在她那不肯合起來的眼睛上。在她去世以前,她是活著的,常從市場上買回松軟的面包,上面撒著罌栗籽?,F在呢,她睡了,睡了?!?/p>
再看契訶夫寫的草原的清晨,用了很多動詞去寫,寫出了一個動態的清晨:“遠遠的,在天地相接的地方,靠近一些小墳和遠遠看去象是搖著胳膊的小人一樣的風車的地方,有一道寬闊而耀眼的黃色光帶沿地面爬著,過一忽兒,這道光帶亮閃閃地來得近了一點,向右邊爬去,摟住了群山。不知什么溫暖的東西碰到了葉果魯??ǖ谋臣?。原來有一道光帶悄悄從后面攏過來,掠過車子和馬兒,跑過去會合另一條光帶。忽然,整個廣闊的草原抖掉清晨的朦朧,現出微笑,閃著露珠的亮光?!?/p>
當然,契訶夫不會像這兩段引文那樣,僅僅限制于小男孩的視角。那樣一來,就表達不了他更多的感受了,那是對獨特的俄羅斯大草原的獨特感受。
下面這段話,只是他幾次寫到草原夜色中的一次。
“人只要瞧一眼布滿繁星的微微發綠的天空,看見天空既沒有云朵,也沒有污斑,就會明白溫暖的空氣為什么靜止,大自然為什么小心在意,不敢動一動,它戰戰兢兢,舍不得失去哪怕是一瞬間的生活。至于天空那種沒法測度的深邃和無邊無際,人只有憑了海上的航行和月光普照下的草原夜景才能有所體會?!?/p>
這部小說讀到一半,你會發現,契訶夫筆下的草原有越來越多的意象,而每一個叫做“意象”的東西,只是草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說草原本身就是一個整體的意象。它默默在你身邊。它美麗又有些憂郁。它其實是你的朋友。它好像是有了生命,與小男孩、商人舅舅、老神甫、馬車夫等人物一起,成了小說《草原》的主人公。
如果你知道你小說中的環境,也會成為小說的主人公,甚至還可能是更重要的主人公,那么,你會不會帶著敬畏的心情寫到它們?
現在進入我們的寫作練習題。
一、 帶著問題閱讀。
讓我們想一想:契訶夫寫到的草原,是一個巨大的生命容器?是一個忠誠的生存信仰?是那個民族成員的宗教苦難氣息?還是決定他們命運的神秘氛圍?
帶著你想尋求答案的心情,把草原當成小說的主角,深度閱讀《草原》。
不一定要找到答案。這樣的閱讀,本身比答案更重要。
二、在作品中選一段你感興趣的片段,加深理解。
比如你選了這一段:“在你看見和聽見的一切中,開始呈現出令人喜悅的美、青春、充沛的力量、對生命的熱切渴望。心靈對美麗而莊嚴的故土作出了反應:想要隨同夜鳥在草原上翱翔。在那令人喜悅的美中,在那醉人的幸福中,你還感受到了驚恐和煩悶,仿佛草原知道自己是孤獨的,知道自己的財富和靈感在這個世界上都泯滅了?!?/p>
理解這段話,要注意到俄羅斯文學經典的一個持久主題,是人在宇宙面前感到孤獨,更期望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對比起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多見于旁觀者的田園詩式的描繪,而契訶夫他們描繪的大自然,人們身在大自然之中,要一起參與那些充滿戲劇性的變化過程。
三、仿寫和改寫。
仿照契訶夫的筆調,寫一篇千字以內的寫景散文。寫景要有動感,要有人參與到景物之中。
再將這篇散文改寫為一篇小說。改寫時注意語言的自然、流暢、樸素而松弛。然后體會一下:好的小說敘事一定是鄰近散文的那種風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