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有戲言,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被時代”,于是,我們催生了“被高估”,不同之處在于,被時代的是人,被高估的是電影。
或有戲言,我們正生活在一個“被時代”,于是,我們催生了“被高估”,不同之處在于,被時代的是人,被高估的是電影。
既然高估是人做的,那么其選擇的標準首先關乎人。我們不能選擇一部1000人里只有100人看過的電影,在狂噴一氣后,看著剩下900人面無表情詢問“這是什么片子”。
但它不會都是IMDB250的濃縮版反戈,也不會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當然,也很少是所謂的大師名作。這就像你不會花功夫分析肯德基的工藝與口味,但如果負責任地解構大師,遠比說一句“我咋沒看出有啥好”或“我看不下去”要明智得多。
但被高估的電影和不好的電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Top10 《功夫》:成也特效,敗也特效
回想星爺以前的作品,從《少林足球》開始,他就愈發注重電影中電腦特技的效用,比如“六指琴”彈琵琶出來的音波;如來神掌的五指大??;斧頭幫的“斧頭”煙花??杉幢闳绱?,被我們津津樂道的一直是其中鮮活的人。
但是在《功夫》中,搞笑的元素還在,卻失去了生動,這不僅僅是因為觀眾對笑料有些習以為常,更重要的是這些喜劇元素與人物已經構不成有機聯系(或許只有那個“英俊理發師”尚可)。
搞笑成了特效功夫的生硬過渡,不斷升級的功夫場面壓榨著表演。星爺無暇顧及奇遇小子似的主人公的心理成長,于是街頭混混一下子就脫胎為立地成佛的大師
可以說,星爺用《功夫》圓了自己的武術夢,但也從喜劇之王的夢中醒來。
Top9《春夏秋冬又一春》:把禪意拍的太過結實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小和尚,仿佛被困于時間輪回的牢檻中,金基德把拍攝定格在這樣一處美景當中,鏡頭前流露出濃濃的禪意,很遺憾,不是淡淡的禪意。
看完這部電影,大多數人記得的都是它其中的美麗山水,以及輪回的深意。小和破戒、還俗、結婚、殺人、重新回來暴躁不安。
在想要傳達出飄逸禪意的影片中,地上刻字來獲得心靈的安靜、拉著打磨盤上山等看似有意為之的細節,讓禪意變得沉重,反而失去了禪的意義。
一個不知什么原因背在身上的石頭,一塊主動拖到林子中的磨盤,輪回的象征顯現,從禪意跌落到象征意義,是一次降格,等于是把不可用語言落實的東西落實了,雖然不是文字語言而是電影語言。
過多的象征和語言化,讓這份禪意蒙上塵土。
Top8《貧民富翁》:為勵志而刻意制造的巧合與煽情
在技巧上,《貧民富翁》仍顯出導演丹尼·保爾德老辣。敘事流暢、節奏輕快,其間的歌舞也動感十足。
影片展現的主角賈馬爾從小到大在貧民窟的成長過程,細膩動人。
然而總體來看,為了制造一種勵志感,為了將印度底層人民的生存狀態與生存哲理以大聲的姿態講出來,影片的故事編造得十分刻意。串起賈馬爾各種成長經歷的,是他為了愛情參加的一次電視競猜節目。他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但在節目中,每一個智力競賽的問題都有一段巧合的閃回故事能讓賈馬爾答對,直沖1000萬盧比獎金。
這種目標設置很能起到勵志效果,但也太容易濫情?!敦毭窀晃獭肥呛秒娪?,但達不到經典,不過是因為2008年初經濟危機,這部小人物奮斗史很討巧而已。
Top7《撞車》:避重就輕的種族主義
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觀眾,似乎都沒有仔細劃分哪些事韓國裔、哪些是波多黎各裔、哪些是伊朗裔,最終,膚色成了最簡單明了的標簽。
毫無疑問,歧視首先來自無知,當一個強勢文化的人種根本無意去了解或理解其他文化孕育的不同族群,交流豈不真的只能靠撞車。
所以,這并不是一個表現種族主義的電影,它實際上只是一部呼吁人們應該溝通的電影,在那些散落的細節里,影片想說的其實是膚色與行為沒有必然聯系。
導演穿花繞步于種族沖突之間,卻每每消解種族歧視在這些行為中的動力。在滿足了白人本位的同時,也提供了種族和諧的美好愿景。這就是其避重就輕之處,也是其注水的現實主義要害所在。
Top6《勇敢的心》:無史無詩的砍殺動作片
在無數影片推薦榜里,如果限定主題與所謂的男性氣概有關,這部影片幾乎都是必選之作。長相嚴重脫離當下審美的梅爾·吉布森也因為威廉·華萊士的臨死之吼,永遠矗立在英雄的神圣祭臺之上。毫無疑問,它是成功的,但也僅限于此。
事實上,吉布森的三部作品,無論主題多么宏大、沉重,其實本質都是動作片。所以三個小時的《勇敢的心》可以概括為如下情節的交錯:砍殺、上床準備、上床、砍殺、大砍殺、上床準備、大砍殺、砍殺、上床、砍殺,最后是Freedom的吶喊
除此之外,蘇菲·瑪索的皇后角色即使不考慮歷史也對情節力量有很大削弱,但以她作為情節的轉折點無非是強行嫁接一段英雄的愛情而已。
概言之,吉布森是用自己的心為尼采的酒神狂歡送上了一個更加迷亂的走調詩篇。
Top5《泰坦尼克號》:被時代拔高的愛情神話
再提《泰坦尼克號》有多好的話,只怕是“多余”了,這部由時代和觀眾本身造就的“幸運電影”注定已經屬于它的時代、歷史和紀錄。如今時過境遷,再來品味,會發現《泰坦尼克號》予人的感動,仍然僅限于此。
必須承認,杰克和羅絲的故事在技術層面完全能夠打動人,但不說庸俗至少也是通俗,要是沒有“泰坦尼克號”這個宏大的背景,頂多是一流行國產電視劇水平,更不必提李奧納多和凱特·溫斯萊特這兩位在當時青澀的“實習演出”了
或許除了愛情,那災難到來時臨危不亂的小樂隊、相擁而終的老夫老妻,但這亦是好萊塢屢試不爽又毫不新鮮的常見主題。我們受震動,只是因為充斥“英雄史觀”的中國傳統文化正缺少這種對普通人的關注。
其實縱觀好萊塢,高投資高回報或高投資高賠錢的影片都不算罕見,《泰坦尼克號》不過是走運地屬于前者而已,況且,不是任何一位老板都有勇氣雇用卡梅隆這樣“預算無度”的導演的。
Top4《綠野仙蹤》:童話加分,歌舞減分
1939年對于黃金時代的好萊塢是值得銘記的,這一年,兩部女性視角的電影《亂世佳人》和《綠野仙蹤》上映。對于多數觀眾,這兩部影片足以構成對1930年代好萊塢電影的代表性印象。
《綠野仙蹤》在當年的成功,即便拿到今天來看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除了無法避免的技術限制,它在很多方面依舊可以看作好萊塢劇情片的典范。特別是對于奇幻電影,該片特別有啟示意義。
然而,在贊嘆成功之余,影片本身的力量其實并不足以讓它成為經典。我們不能在忽略時代技術限制的同時,也把時代的價值取向一同消除,這跟《泰坦尼克號》類似。
相形之下,《綠野仙蹤》不僅占了歌舞片繁榮的光,更占了“成人童話”與封閉浪漫主義氣質相得益彰的便宜
這是能證明: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一部電影本身。
Top3《獅子王》:故事太單一,人物臉譜化
《獅子王》當年上映時,全球轟動。小孩熱愛辛巴、丁滿、彭彭的形象,大人則得以在哈姆雷特式的復仇故事中思索善惡,在非洲草原的動物中思考自然規律生生不息的哲理。
影片最精彩的是音樂,開頭是高亢而充滿希望的《生生不息》,之后是辛巴成長中與丁滿、彭彭吟唱的《Hakunamatata》,到了辛巴與娜娜的相逢,《今夜你能否感受我的愛》翩然響起。這部動畫全然是一宗超越文化與國界的世界產品。
但也應該知道全球營銷戰略打造的盛名之下,本片的質量遠非完美。
故事線條單一,是《哈姆雷特》的減縮版本。
人物臉譜化十分嚴重,木法沙與辛巴就是從體型與道德智力上都是高大全的代表,刀疤與土狼是惡的典范,鸚鵡沙祖和彭彭、丁滿都是起氣氛調節器作用的可愛丑角
如今這種分明的角色完全沒市場,不論是《冰雪奇緣》還是《史努比:花生大電影》,早開始注重人物性格設置的復雜多面。所以,今天看來,當年的贊譽,多少是“過譽”了。
Top2《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網絡文化的勝利大于電影的勝利
《月光寶盒》上映時正處在咱們努力豐富網絡生活的當口,不過并非只要是在這一時期誕生的電影都可以,它必須能賦予我們的網絡生活一種自由感。
周星馳電影對白的風格和無厘頭正好就能提供顛覆和自由,加上它還是個略帶傷感的愛情故事。1990年末,網絡的林子還不是很大,用聊天工具在網上尋求溝通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免不了一個“情”字。然后就是網絡化傳播方式的煽風點火,它最大限度擴充了電影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
所以,《月光寶盒》除了確實很好看之外,之所以會被高估,基本上都跟網絡有關,因此現在它仍然在各大電影網站上被奉為經典也很正常,因為那就是網絡的地盤。但是,拋開電影之外的因素來看,它也就那么回事兒。
周星馳的無厘頭風格早在《月光寶盒》之前就成熟了,他解構了包青天、濟公、上海灘、類型片,除了白晶晶的褲子,問問他還有什么不能解?
所以《月光寶盒》并沒有太多創新,而且它的很多表演近乎鬧劇,角色們幾乎總在吼吼叫叫,都快折回到星星諸如《濟公》這樣亂糟糟的片子去了
Top1《駭客帝國》系列:故弄玄虛的科幻哲學
提起《駭客帝國》系列,人們想到的第一個形容詞毫無疑問是酷。它停在空中的子彈、飛天遁地的功夫、質地優良的皮衣和不茍言笑的表情,都曾讓我們在很多個夜晚興奮得睡不著。
但我們總忘記,酷跟時尚類似,它本身就是個受時代制約的概念。最起碼現在,沒有人愿意穿又長又亮的皮夾克了。
提起《駭客帝國》系列,人們想到的第二個詞往往是哲學。1997年,有本叫做《數字化生存》的書賣得賊火;接下來的兩年,連居委會劉大媽都知道“千年蟲危機”。
往根兒上說,《駭客帝國》只是把押井守那句“高密度聚合的電子線路與適當的程序編制能否產生靈魂”的疑問句,變成了感嘆句
所以,雖然后來它引發了影迷們無數的YY,但讓觀眾腦袋飛速運轉的不是它的思想內核,只是七拐八拐的劇情。事實上,用電影講哲學永遠是個出力不討好的事兒,而我們作為一個誕生過莊子的偉大國家的公民,更不該上當受騙。
(責編: 荔枝)